《印章管理指南》指出,公章不仅是“权力象征”,更是“责任载体”,一旦失控,企业极易陷入被动。
血泪教训:印章失控=企业买单!即便员工已离职,保管疏漏仍可能让企业背上巨额债务。
01 案例聚焦
(案号:(2015)鲁民一终字第539号),菏泽海港房地产公司因一枚失控的公章卷入民间借贷纠纷。前股东刘某国在股权转让后未交还公司公章,私自以公司名义为第三方赵某借款提供担保,最终,法院认定,尽管刘某已离职,但其曾负责公司对外协调工作,且担保书在办公地点签署,债权人“有理由相信”其具有代理权,导致企业被判承担担保责任。
▶️印章管理漏洞
刘某国曾担任海港公司股东并管理公章,股权转让后未交回公章,仍以公司名义对外提供担保。
▶️担保行为争议
刘某国利用持有的公章,在未经公司授权的情况下,为赵某等人的借款提供担保,并在担保合同上加盖公司公章。
▶️法院裁判
表见代理成立:法院认为,刘某国曾是公司股东且仍负责对外协调工作,担保书在办公地点签署,债权人有理由相信其具有代理权,构成表见代理。
公司担责:海港公司因未妥善回收印章、未尽监管义务,被判承担担保责任。
▶️印章管理的法律责任
企业需对印章的保管、使用、回收全流程负责。本案中,海港公司未及时收回离职人员印章,导致被私用,属于典型的内部管理失职,需承担不利后果。
▶️技术赋能
(2015)鲁民一终字第539号案揭示了印章失控的法律代价,企业需构建“制度+技术+法律”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。我国每年因印章管理失控引发的商事纠纷持续攀升,正倒逼企业加速向数智化风控转型。如果您也在探索印章管理智能化升级,欢迎私信或联系我们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。
注:案例参考 吴圣奎 著《印章管理指南》丨法律出版社2024权威指引